(一)
我这两天整理以前的旧书时翻到了一些以前课本和习题。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这样,但以前的文科教育,不论是写作文或者是问答题,经常习惯使用那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汇来填充篇幅,乍一看很有道理,实则禁不起深挖。诸如此类的有“某某起义或革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积极的历史用作”,还有什么“只要付出努力终将获得回报”这种鸡汤文。在相对早期的教育阶段,或者是一些非正式的语言场景,使用这些高度概括性的语句也没什么不妥,毕竟它至少可以通过给出一个大致方向来简化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形成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让思想更加有深度,那么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这种叙事和思考方式。就比如说,努力换取等额回报这个观念是源自于农业社会的,因为当时主要衡量回报的标准是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和耕作投入基本上就是成正比的,所以这个思路基本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变量因素太多了,衡量努力和回报的标准也很多。就以我的这条视频为例,如果说把内容的长度作为努力的方向,而播放量作为回报的话,那么大概率我这条的播放量也是很低的,当然了这里唯一的变量就是你非要跟我杠,看完视频后还在评论区甩个留言,那么也许有增加播放量的机会。开个玩笑哈。这是因为大家看短视频往往都是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平均来说,都不会在一个视频上停留过长的时间,而视频时间太长,则会导致完播率的数据下降,那么从这个维度来说,努力和回报并不一定呈线性关系,甚至方向错误的话,越努力越糟糕,凡是开过车的朋友都知道这话什么意思。总之吧,我们的文科教育中其实存在着大量这种听上去似乎有道理的范式化的观点,偶尔拿出来侃个大山或者鼓励一下心态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要把这些内容上升到深度思考层面,否则我们大脑的思考能力可能连国产大模型的免费版都不如。我也得适当控制控制视频长度了,所以就先聊到这里。
(二)
不要把它不过也许有点用,但是我们头脑里要很清楚什么是。
以前我学习语文时,老师也是经常把那种华丽辞藻或者是小清新文笔的作品拿来作为典范给班里读,不时来一个金句或者名人名言之类的,引得大家各种拍手叫好。但实际上,我觉得这种内容往往是通过华丽的语言弥补思想上的空白而已。首先,我不是说华丽的语言没有用,优美的文字和语言永远可以放大表达的美感和氛围,在很多实时交流的场合下是非常加分的。但这些本质上属于工具,就像是衣服和化妆品,它们可以帮助你变美,但是不可能塑造出一个有内容的灵魂。
写作的核心是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传递精准的信息和价值。所以教育阶段更加应该训练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准确的语言去表达清晰的观点和思想的能力。观点和思想一定是基于知识储备之上的。我虽然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但是我认为文科教育至关重要,而且最应当培养的能力是提出有效问题,寻找事实与论据,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去支撑观点的能力。文科写作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对错,而是看自己的思维体系,观点和论据能否形成自洽的逻辑闭环,而基于这种思考产生的内容才是高质量写作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语言的确是一个环节,但更多的只是一个技巧。
二十年以前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我们似乎还可以用文字游戏蒙混过关,但在现在这个知识普及的时代,我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可以迅速处理和组合大量的数据,所以,如果没有思想作为支撑,那些所谓的文字游戏,只能是空洞的信息堆砌,根本没有灵魂。
我的观点是,培养出高质量的写作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但总的前提条件一定都是需要有相应的知识与内容输入。当然,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学校也会给我们推荐很多书,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类的文学作品,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骆驼祥子》等等。但我想说,没有足够的阅历是根本读不懂这些文学经典的,充其量当个故事听个乐子,或者看看别人怎么解读的然后感慨一下。小时候我也很喜欢读这些文学作品,每周不是跑图书馆就是去西单图书大厦去弄一堆书回到家里,尽管很多内容看不懂,但是还很也喜欢摘抄,背下来装作有文化,那时候还写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小说,还自己出版了,就这本。但现在回看,有些书其实应该是现在的我,或者是十年二十年后的我再去读才不会浪费。过早的读这些作品很容易对世界产生一种建立在幻觉之上的认知,就好比看到水中的月亮就以为月亮随手可及一样。实际上,我的绝大多数的思考,思想,理解,认知,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水平的积累之上的,而积累这些知识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尤其是那种科普类或者是非虚构类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许从趣味性上比虚构类文学差一点,但它们其实才是骨干。尤其是那种知识体系庞大且跨越大量交叉学科的作品我觉得更值得去读,都是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思维深度的。以后有机会我也可以分享一些我喜欢的书籍,当然了,读书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也许之后会再录一个视频去展开,这次就先聊到这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