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发展的需求
这些年我在教育行业也算是通过身体力行,先后作为学生,教育者,工程师和创业者的多个角色的视角,形成了一些积累和沉淀,加上我从2022年Open AI内测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体验,所以我想结合这些思考来聊一下,我们的教育如何与AI相结合,这也是我在参加一些教育研讨会时被问到过的最多的问题。
首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认同,AI已经在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的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行业里,我认为教育这块天然就具有和AI深度结合并发挥优势的属性,这是因为教育是以培养知识体系和思维认知为主,可塑性和创新新都非常强,而且容错率也比较高,因此相比于无人驾驶或者生物医药这些要求极为严苛的领域来说,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是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的。
但事实上,当我和一些老师包括学生聊过以后,发现大家反而又会因为AI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学生干脆直接用AI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题目,然后老师为了检查这东西是不是拿AI做的,又要去找反AI工具去检查,然后就这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内耗,然后整过过程中,AI倒是没有闲着,吃进去一堆垃圾然后又倒出来一堆垃圾,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没有提升不知道,但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博弈难度倒是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加上很多知识包括推理过程都可以由AI来完成,而且就论知识储备量来说,AI是远胜于人类的,于是很多老师教学的时候也没有信心,反而在教学上也产生了不少困惑。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AI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获得答案,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跳过了中间宝贵的思考环节而直接伸手要答案和结果。如果AI只是在这种出题做题模式下作为一种边角料辅助工具来使用的话,那么它不仅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把学生原有的一点点思考过程也剥夺了,这其实就很可怕了。
(二)
之前说了这些,那AI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究竟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比如说我看到市场上有不少做的很精致高大上的AI学习机,可以监督孩子学习,帮助辅导作业,划重点,归纳错题,写小作文,功能都很贴心,对于辅导娃做作业的家长来说真的是解决了很大的痛点,我估计对考试成绩应该也确实能起到帮助,所以从商业角度来说它肯定是一个有前景的产品。但是你稍微再想的远一点,如果这些事情AI都完全可以轻松做到,那么按照这个路径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独特价值在哪里?你要知道,现在国产最新的大模型deepseek可是开源免费的,就算之后收费,一个月最多也也就小几百块钱,那又有什么理由去聘用你的小孩呢?
所以你但凡用正常的逻辑思维,想的稍微远一点点,就可以得出一个再明确不过的结论:教育的重心一定不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也不能是脱离实际的解题技巧,更不能是华而无实的文字撮合,因为这些东西在以半导体和数字化主体所构成的人工智能面前不堪一击,充其量就是喂进去的一个不起眼的数据而已。学生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在各种限定条件下按照既定思路和步骤去结题,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在混乱和抱怨中发现需求,是有能力就某一现象提出更深层次问题,有能力把看似毫无头绪的复杂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简单模块,有能力根据对生活,社会,大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形成的自己的独特视角,并通过准确的语言和表达共情力,将这些内容传达给有着同样热爱的群体。这些能力都是我们值得去学习和长期培养的,而且这些能力也是大模型AI不可能取代的。
但很遗憾,当前的教育体系作为工业化时代的杰出产物,这个庞大的机器已经运行了上百年,它的优势是在于可以快速批量的产出标准化的螺丝钉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当社会步入到了产能远大于需求的后工业化时代,这种模式注定就不再适合一部分人才的培养,所以目前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在拼记忆,拼做题,拼文字游戏,拼吃苦耐劳,拼标准化,最后再用一套统一的打分系统来给所有人进行一个公平合理的标签,完成教育的任务之后再一批批的输送到社会和企业,然后准备迎接现实的再一次教育。但这个时候,孩子由于已经脱离了学校的环境,会面临更多社会上的压力,很难再有一个长期集中且心无杂念的教育环境,加上过不久可能还要考虑找对象,结婚,生娃,中年危机,照顾老人等等,最后很可能就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一个被生活磨平棱角的过来人。
(三)
我之前专门有一个视频聊过,根据现有的文化属性以及发展路径来看,短期内指望从国家层面对教育产生颠覆性的改革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即便是在美国加拿大这种老牌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从大范围来说也是沿用着这种工业化时代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模式。但实际上,由于AI的普及,我们每个个体是完全可以被高倍率赋能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大体正确的方向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不仅仅是教育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整过环节中最重要的中心点。学校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项目,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小团队,而AI工具则是这个团队里的一个类似大师兄或者辅导员的角色,也是他们的头号辅助工具。而在AI力所不能及的部分,比如图书资源,社交活动,高质量陪伴,目标培养,持续鼓励以及适当的指教,则借助老师,专业课程,系统化的教材和学校实验室设备等加以辅助。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教育阶段就真实的体会到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展示并推销自己的成果。
而且我说的这些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公司的一个很重要的业务板块就是做微创业项目,让我们的学员,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参与到产品的设想,定义,开发,团队合作,销售,文案,运输,售后等环节,而且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把东西卖出去的那种。因为当有人为他们的东西付费的时候,就是对他们价值认可的最好方式,所以这也会正向激励他们主动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更高的价值。
关于这块我这个视频就先不细说了,有兴趣可以私信询问。那么说到学校的部分,与其让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去卷一堆考完试就忘掉的东西,有条件的学校不如把一部分时间和资源整合起来,让他们组成一些团队,去找机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去想解决方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和课上知识有关的部分,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些知识,并且最后做成一个解决方案,写一篇专题报道然后贴在学校走廊里,或者发在学校的社群里让大家互相点评。总之,创新的方法可以有很多,老师和学校最大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燃起他们内心改变世界的那把火,这一点比学个三角函数重要得多。
(二)AI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注定会带来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典故是出自新约的马太福音,原文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因为最近基本上我已经被Deepseek各种刷屏了,而且很显然它做的也非常成功,在国内掀起了更大的一波大模型热度。实际上这个状态当时我在2022年底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了,正好也是国内疫情全面放开的时候。那时Open AI就已经有内测版了,后来正式上线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先后超越了Fb, Instagram,
youtube和tiktok,成为当时用户数量破亿最快的平台,而且还是一个非社交类的软件,所以这个速度绝对是史无前例的。然后从2023年开始,也很多人认为进入AI元年,就涌现了大量的独角兽公司,英伟达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美国和中国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很多公司也是all-in
AI,从融资的,到找金矿的,到卖铲子的,到卖课的,总之带动了一大片行业的增量发展。
我们先不提什么数据蒸馏,国家博弈,硬件算力,开源闭源这些东西,一方面是让子弹飞的更久一些,另一方面,这些东西其实对于社会上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其实没什么影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普通人,如何能从中受益。
目前以open AI和国内deepseek,豆包,kimi这类生成式AI确实可以极大降低知识的获取程度。虽然我们绝大部分个体没有能力完成本地大模型的训练,但是使用已有的这些免费或者付费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取代很多重复性和低创新性的繁琐工作,甚至是一直相对专业的领域,比如推理分析,视频剪辑,文献搜索以及一些初级的编程代码工作也都可以由AI完成。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方面我们在享受着技术普及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难免陷入到一个根本层面的认知颠覆:那就是,人类是否还需要学习?或者说,学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会不会变成负的?
这几年我也算是经过了一些高质量的沉淀,身体力行以及深度思考,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自己一个答案:不论AI发展到多么强大,人类一定是需要学习的。但学习的侧重点不再是灌输性的知识或者是文字撮合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就某一现象提出更深层次问题,有能力把看似毫无头绪的复杂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简单模块,有能力根据对生活,社会,大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形成的自己的独特视角,并通过真挚的语言和表达共情力,将这些内容传达给有着同样热爱的群体。这些能力都是我们值得去学习的,而且这些能力也是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大模型AI不可能取代的。但很遗憾,当前的教育体系作为工业化时代的杰出产物,这个庞大的机器已经运行了上百年,还不可能快速的适应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目前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在拼记忆,拼做题,拼文字游戏,拼吃苦耐劳,拼标准化,最后再用一套统一的打分系统来给所有人进行一个公平合理的标签,完成教育的任务之后再一批批的输送到社会和企业,然后准备迎接现实的再一次教育。
对于以前来说,我们单独个体的教育成果基本和学校是深度绑定的,因为不论是教材,教室,老师这些重要的生产资料都是由学校提供的。所以,一个班里面有两类群体其实是最有可能从中获益的:一种是可以轻轻松松
AI更像是一个杠杆,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AI是他们的工具,辅助成倍提升学习能力和价值产出,可以利用AI降本增效以及快速变现;而对于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AI是他们的依靠,因为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快速得到一个答案。有的时候这种方式确实很有效,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变得对AI过度信任,丧失了大脑深度思考的能力,因为这个过程大部分都被AI 所替代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在各方面认知的巅峰就是AI的水平,但是不要忘了,虽然它可以抚慰或者无条件的服从,但同时这种也会带来一种假性的认知幻觉,甚至直接替代了他们的思考能力。所以,如果我发现自己对AI的依赖程度更多是方向性的而不是工具性的,那么也许要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它剥夺了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思考与体验。